【理通三迤】领导干部要善听“三种话”

2023-08-18 17:53:47 来源:云南网


(资料图)

作者:周心一

“兼听则明,偏信则暗。”领导干部作为群众的“风向标”,应深入体察民情、了解民意、贴近民心,要善于聆听“三种话”,广开言路、公听并观,敢于抛开面子、放下架子、迈出步子,踏踏实实知民虑、解民忧、纾民困,当好人民群众的“服务员”。

肯听“实在话”。“直言者,国之良药也;直言之臣,国之良医也。”东晋时期,当朝宰相王导每次发言都能得到众人的吹捧附和。王述却直言:“丞相不是尧、舜,怎么可能每件事都正确无误呢!”王导听后并未动怒,还对王述十分赞赏。此后,王导门下纷纷各抒己见、直言不讳,辅佐王导成为奠定东晋立国基础的“社稷之臣”。如果领导干部只爱听虚话假话,周围就只会充斥着大话谎话,长此以往,很有可能对形势作出误判,损害群众利益。领导干部无论职务多高、见识多广,也难以事事了解、件件知晓,应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,着力破除“一言堂”,鼓励大家畅所欲言,在众口纷纭中多听真话实话,从七嘴八舌中汲取真知灼见,为科学决策、民主决策奠定坚实基础。

乐听“刺耳话”。“良药苦口利于病,忠言逆耳利于行。”唐朝时,魏征多次犯言直谏,但唐太宗面对魏征的指责十分大度。正是这样的胸怀,才开创了繁荣太平的“贞观之治”。“刺耳话”是最真实的情感流露,其中包含了人们的殷切期盼,但大部分时候,人们总畏惧于遇冷眼、遭记恨而不敢说、不敢讲。只有上面乐听“刺耳话”,下面才敢讲“刺耳话”。领导干部要具备闻过则喜的修养,拿出宽容大度的肚量,摆出听批评意见的姿态,营造敢讲真话、愿听真话的政治生态。要把批评声当作检查自身工作的“体检表”,只有“红红脸”“出出汗”,才能知晓病情、找准病因,从而刮骨疗毒、治标治本,祛除思想之弊,改正行为之失。

多听“家常话”。“衙斋卧听萧萧竹,疑是民间疾苦声。”明代宣德年间,江南巡抚周忱常常微服私访深入田野,与村夫野老谈农家田间之事,询问民生疾苦,往往“每坐一处,使聚而言之,唯恐其不得尽也。”要推行政策前,他总不计较身份,找农夫计议农事、找纺婆商讨纺绩之事,行之有效的政策最终受到了当地百姓的一致称赞。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,领导干部要走出高墙大院,到基层去找“真经”,从群众的智慧中汲取“养分”,在群众的经验里获取“能量”;要放下“官架子”,让群众打开“话匣子”,同人民打成一片、融为一体,在“问冷暖”中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,在“烟火气”里体会基层一线的酸甜苦辣;要读好“无字书”,进好“百家门”,行好“万里路”,把“家常话”里提炼的新思路、新方法运用到工作实践中,解决好群众揪心事、烦心事,做基层工作的“明白人”。

关键词:

Copyright   2015-2023 华夏社团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琼ICP备2022009675号-37  联系邮箱:435 227 67@qq.com